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(以下簡稱《決定》)明確提出,“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,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”這一總目標的設立,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的經驗總結,也是對各領域改革目標的科學提煉,為我國未來全面深化改革指明瞭方向。其中,“國家治理體系”和“治理能力”的概念是我黨首次提出,也是三中全會的一大亮點,體現了黨的政治智慧和勇氣。為了深入理解這一目標的內涵及其實踐意義,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研究員。
  記者:此次《決定》中多次提到“治理”的概念,如國家治理、政府治理、社會治理等,從“管理”到“治理”,僅一字之差,其內涵有何區別?這種概念的跨越,說明瞭什麼問題?
  高小平:“治理”是一個古老的詞語,中國曆代都講治理,並且積累了大量國家治理的智慧和經驗,但這個概念在近二三十年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。與傳統意義上的“管理”相比,現代政治學和行政學等研究將“治理”拓展為一個內容豐富、包容性很強的概念,重點是強調多元主體管理,民主、參與式、互動式管理,而不是單一主體管理。我認為,《決定》中指出的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“國家治理”,是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維體系、話語體系和制度體系中的一個核心範疇,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。“治理”要體現四個統一:黨和政府的領導與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統一,法治與德治的統一,管理和服務的統一,常規管理與非常規管理(應急管理)的統一。
  從傳統“管理”到現代“治理”的跨越,雖只有一字之差,卻是一個“關鍵詞”的變化,是治國理政總模式包括權力配置和行為方式的一種深刻的轉變。這是生產力對生產關係、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必然要求。從“管理”到“治理”的跨越,說明我國將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方面,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方面,採取具有革命性的變革,把中國帶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。
  記者:您如何理解《決定》中首次提到的“治理體系現代化”和“治理能力現代化”?二者之間又存在何種關係?
  高小平: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,定位明確,內涵豐富。“治理體系現代化”主要是指處理好政府、市場、社會的關係。在經濟治理體系中,就是要按照政府調控市場、市場引導企業的邏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,發揮市場在配置經濟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;在政治治理體系中,就是要按照黨的領導、人民當家作主、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邏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,發揮法治在配置政治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;在社會治理體系中,就是要按照黨和政府領導、培育、規範社會組織,社會組織配置社會資源的邏輯深化社會體制改革,發揮社會組織在配置社會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。“治理能力現代化”是要把治理體系的體制和機制轉化為一種能力,發揮其功能,提高公共治理能力。
  “治理體系現代化”和“治理能力現代化”的關係是結構與功能的關係,硬件與軟件的關係。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具有本質屬性,是治理結構的轉型,是體制性“硬件”的更換。只有實現了治理體系的現代化,才能培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。同時,治理能力又反作用於治理體系,執政者、行政管理人員的能力強不強,作用發揮得好不好,對治理結果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。
  記者:目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轉型時期,那麼新時期我國國家治理的主要內容有哪些?目標是什麼?
  高小平:轉型時期,我國經濟建設、政治建設、文化建設、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都包含了治理的要求,而且要使“五位一體”的全面格局和自成體系的各個方面有機統一,成為一個具有系統性和協同性的整體。治理體系具體內容包括思想體系、組織體系、制度體系和作風體系。《決定》中提出的解放思想,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,就屬於思想體系建設。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及有關機構改革的舉措,就屬於組織體系建設的內容。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,轉變政府職能,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,就屬於制度體系建設。同時,改進黨和政府的作風,密切聯繫群眾,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就屬於作風體系建設。推進治理體系建設,重點是要圍繞釋放市場活力、增強社會動力來進行各個領域的改革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是,政府、市場、社會關係佈局合理,公共權力結構優化,民主發展,法治健全。要把服務型政黨建設、服務型政府建設作為重點,實現政治民主、經濟發展、文化繁榮、社會和諧、生態文明的目標。
  記者:您覺得應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,或者說,實現國家治理目標的方法或戰略路徑是什麼?
  高小平: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路徑毫無疑問是改革,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,拿體制、機制、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“開刀”。由於我們現在的改革屬於“刺激—反應”式改革,就是揭露了問題再去解決問題,這也容易導致兩個問題:一是改革的“碎片化”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,需要全面深化改革。《決定》提出的60個領域的改革,就是全面改革。二是如何進行“自我革命”,改革的內生動力來自哪裡。解決政府改革動力不足的問題,需要從法制和制度來“硬約束”。《決定》提到的“法治中國”就是為了給改革註入新的動力。同時,《決定》提出“嚴格績效管理,突出責任落實”,我覺得有必要將改革納入政府績效管理體系,把是不是改革創新作為政績的重要考核內容納入進去,促使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自覺行動起來,同時還要建立不改革、在改革問題上“不作為”的問責機制。有了這樣的機制,改革才會更有來頭、更有勁頭,才能讓更多的人嘗到改革的甜頭。
 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任務十分繁重,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解放思想。要從建設學習型政黨、學習型政府、學習型社會入手,打開解放思想這個總開關,為全面深化改革、擴大開放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,形成吸引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理論體系、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,從而廣泛凝聚共識,增強改革的信心,形成改革合力。(本報記者 周曉菲)
     (原標題: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實現現代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41mefjz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